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24篇
  免费   3569篇
  国内免费   2394篇
电工技术   2725篇
综合类   2883篇
化学工业   3289篇
金属工艺   1567篇
机械仪表   2028篇
建筑科学   2291篇
矿业工程   884篇
能源动力   999篇
轻工业   3093篇
水利工程   915篇
石油天然气   706篇
武器工业   413篇
无线电   2805篇
一般工业技术   2517篇
冶金工业   855篇
原子能技术   537篇
自动化技术   4480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333篇
  2022年   967篇
  2021年   1285篇
  2020年   878篇
  2019年   648篇
  2018年   646篇
  2017年   762篇
  2016年   720篇
  2015年   1108篇
  2014年   1452篇
  2013年   1717篇
  2012年   2202篇
  2011年   2221篇
  2010年   2175篇
  2009年   2216篇
  2008年   2362篇
  2007年   2307篇
  2006年   2123篇
  2005年   1765篇
  2004年   1253篇
  2003年   863篇
  2002年   901篇
  2001年   724篇
  2000年   627篇
  1999年   244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9年   7篇
  195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谷伟  彭章娥 《消防科学与技术》2020,39(11):1482-1485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的紧束缚模型(DFTB)和改进的反作用力场(ReaxFF)对全氟己酮的热分解机理进行反应分子动力学仿真研究,分析了热分解的初始反应路径、微观反应过程以及体系内气体的生成机理,探讨了温度对全氟己酮热分解的影响,建立了以仿真数据为基础的一级动力学方程并对热分解过程进行一级动力学评估。结果表明,全氟己酮热分解的起始反应为:全氟己酮→全氟异戊烷+一氧化碳,全氟己酮热分解的主要产物为一氧化碳、四氟甲烷、六氟丙烯、全氟异丁烯、十氟丁烷、全氟异戊烷及大量活性基团。经一级动力学评估得到指前因子和表观活化能分别为5.021 7×1014 s-1和1 771.96 kJ/mol。  相似文献   
32.
生物质与塑料共热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物质利用方法之一,但由于生物质结构的复杂性,共热解过程的机理尚不明晰。木质素是生物质的主要组分之一,本文通过热重-质谱联用仪和裂解器-气相色谱质谱仪研究其与高密度聚乙烯共热解过程,获取共热解特性及热解产物分布特性,以揭示共热解过程机制。结果显示,木质素与高密度聚乙烯共热解过程存在协同效应,使得热解失重速率加快,热解固体残渣含量减少。共热解过程有利于CH4、H2O、CO和C2H4的生成,抑制CO2的生成。同时,酚类、醇类和糖类等含氧化合物产量减少,烷烃和烯烃类化合物产量增加。结果表明,共热解过程会发生氢转移现象,氢与木质素衍生热解产物结合发生反应,从而抑制含氧化合物的生成,促进烷烃类和烯烃类化合物生成。  相似文献   
33.
目的提高2205双相不锈钢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方法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2205双相不锈钢基体表面制备钴基合金熔覆层。用X射线衍射仪、光学显微镜检测钴基合金熔覆层的相组成和显微组织,用能谱仪测定熔覆层和基体界面区域的Fe和Cr元素分布,确定熔覆层界面过渡区域的宽度。用显微硬度计和湿砂磨粒磨损试验机,测试熔覆层硬度和耐磨性能。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摩擦表面的磨损特性,分析钴基合金熔覆层的磨损机理。用电化学工作站测试熔覆层的电化学腐蚀特性,并用2205双相不锈钢作为对比试样做相应的性能试验。结果熔覆层由γ-Co固溶体和少量的Cr7C3、Cr2Ni3化合物相组成,界面处的熔覆层相组织是少量的平面晶和胞状晶,其他区域是发达的树枝晶。由于熔覆层由多道搭接和多层熔覆形成,树枝晶生长有方向性,但不是成固定的方向,并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熔覆层过渡区范围为50μm左右,熔覆层平均显微硬度达477HV(0.1),远高于2205双相不锈钢基体(265HV(0.1))。当磨程达到3354m时,熔覆层的质量损失仅为10.3 mg,约为基体质量损失的1/3。在3.5%NaCl溶液中,熔覆层具有较高的极化电阻与电荷转移电阻和较小的自腐蚀电流。结论熔覆层组织致密,无气孔、裂纹等缺陷,与基体呈良好的冶金结合,钴基合金熔覆层具有良好的耐磨粒磨损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SiO_2含量对钛合金表面激光熔覆梯度生物陶瓷涂层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激光熔覆技术,采用梯度成分设计思想,固定涂层中稀土氧化物La_2O_3的添加量,在钛合金TC4表面制备了掺杂不同含量SiO_2的梯度生物陶瓷涂层。采用金相显微镜(OM)、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噻唑蓝(MTT)及荧光素双醋酸酯(FDA)染色等测试手段,研究了SiO_2含量对激光熔覆制备梯度涂层的组织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 SiO_2在激光熔覆过程中可以降低梯度生物陶瓷涂层的开裂敏感性,并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当SiO_2掺杂量为2.5%时,激光熔覆过程中诱导合成的HA+CaTiO_3数量最大;当SiO_2掺杂量为7.5%时,模拟体液(SBF)实验表明,涂层的矿化沉积能力最强。MTT测试表明,SiO_2掺杂量为7.5%的涂层细胞增殖数量的OD值最大,细胞能够紧贴涂层表面生长。FDA染色分析表明,SiO_2掺杂量为7.5%的涂层上细胞数量最多,且分布均匀。结论 SiO_2掺杂量深刻影响着生物活性陶瓷相HA和Ca_2SiO_4数量,进而影响生物陶瓷涂层的生物活性。SiO_2掺杂量为7.5%的涂层具有最佳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35.
采用水热晶化法一步制备了RhCeZrLaNdOx系列催化剂,测定其比表面积、储氧量和还原温度等性能参数,并进行结构和形貌表征,研究了制备过程中水热晶化温度和时间、表面活性剂等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结构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月桂酸作为表面活性剂,在160℃水热晶化4 h制备的催化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高的储氧量和较低的还原温度,微观结构为四方相的固溶体纳米颗粒。与传统浸渍法制备的Rh/CeZrLaNdOx催化剂比较,水热晶化法制备的催化剂对CO还原NO具有更好的低温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36.
高溜井放矿过程中会形成强大的冲击气流引起粉尘扩散,造成严重的井下环境污染,对其进行有效治理一直是井下通风除尘的工作重心,本工作利用相似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探究溜井放矿过程中粉尘的扩散规律和分布特征。通过改变放矿质量、矿石粒径、溜井密闭程度、含水率等因素测试不同条件下气流大小和粉尘浓度分布,并利用CFD-DPM耦合方法模拟卸矿过程中的气?固两相流,研究气流和粉尘浓度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最大粉尘浓度和风速随放矿质量增加而上升,随颗粒粒径和溜井密闭程度增大而降低,且含水率越大,粉尘浓度越小,风速无明显变化,在放矿过程中矿石颗粒之间碰撞占主导作用,颗粒流呈横向分布。  相似文献   
37.
该文介绍了传统的超声波、渗透和射线等绝缘体探伤方法,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针对其缺点,提出了用安规测试仪探伤塑料制品的方法。实验中,设置安规测试仪为拉弧停止,试验检测合格品的最高耐受电压,高压扫描塑料制品,筛选出不合格品。其过程简单、高效、快速、准确而且经济适用,可以通过改造测试探头适应不同的塑料制品,能取得不错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38.
喷墨三维打印作为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的一种重要方法,已广泛应用于金属多孔材料的制备,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成型材料范围广、孔结构设计灵活性大,较好的制件精度和结构精细度等优点.系统地总结了钛及钛合金、不锈钢、镍基合金、铝合金等多孔材料喷墨三维打印技术制备工艺与组织结构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9.
顾珉 《能源科技》2020,18(4):51-53,74
冷却塔是火力发电厂循环水系统的重要设备,冷却塔的冷却效率对机组的微增功率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冷却效率的提高有助于节约发电能耗。冷却塔的效率与其空气动力特性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以华电集团江苏分公司望亭发电有限公司3号机冷却塔的节能改造为例,研究了冷却塔内气流流场的特性,并阐述了针对该特性采取的技术措施在冷却塔优化改造中的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40.
针对x因子不明确的品质不良,以TFT-LCD某产品不良为例,提出了FDC大数据分析方法。与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经过数据收集和过滤、数据降维和主成分分析过程,找到该品质不良的强相关因子。通过对强关联因子进行DOE实验设计,明确关键因子管控线,提高产品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